新時代需要教學理念的更新,“以學生為主體,教師為主導”已經在教師心中扎根,“分層教學,分類指導”也越來越為更多的教師所認同,因此各類學校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在推進課堂模式改革,比較一下不難發現,“自主學習、合作探究”是各種模式的共性環節,作為一名基層中職學校的工作者,筆者現在就課堂一些共性問題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,與各位同仁商酌。
一是導課要“巧”。
導課的目的就是用比較吸引人的方式讓學生回歸課堂,對新課產生濃厚興趣,這節課的效果好不好,導課非常關鍵。一些教師不注重導課的設計,沒有達到先聲奪人的效果,一節課都沒有調動好學生,課堂沒有活力、非常沉悶。因此,導課必須精心設計,在“巧”上做文章,教師備課時就要知道學生的興趣點在哪兒,如何把本節課的知識和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掛鉤,可以用一個短視頻、故事或圖片,吸引學生的注意力,激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求知欲,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,那么整節課學生就會跟著教師的節奏走,師生和諧、課堂生動。
二是自主學習環節要“幫”。
每個學生基礎不一樣、自學能力不一樣、學習習慣不一樣,在自主學習環節正是體現“分層教學,分類指導”好時候,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幫他理解,對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要督導其不能分心,對自學能力不足的學生要幫其理清思路,達到每個學生自主學習過關。
三是合作探究要“導”。
分組活動要“導”,能不能做到高效課堂分組很重要,一定要在充分調研和民主的基礎上分組,組內學生感情共鳴,凝聚力強,成績互補,小組很有榮譽感,很容易調動積極性。合作討論過程要“導”,這也是“分層教學,分類指導”的好機會,要參與每個小組的討論,既是引導,也是激勵與鞭策,指導每個小組圓滿完成任務。檢測評估要“導”,這個環節要引入競爭機制,可以讓小組內程度較差的學生答題,小組內其他成員點評,其他小組監督;也可以一個小組答題,另一個小組點評,學生共同監督評估,好的小組加分,優秀表現學生加分,通過教師的“導”讓課堂活起來。
四是教師講解要“精”。
既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,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要講,能讓學生講的讓學生講,學生既學到知識又鍛煉了能力,但對于難點的突破或重點的強調,教師還是要親力親為的,但設計要巧,講解要精,在短的時間內,通俗易懂的讓學生掌握,這是教師備課的難點,教師多思考,在備足學生的基礎上選擇好的教法。
綜上所述,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,調動他們的興趣,讓每個人在課堂上有事做,加上教師的巧妙引導、適時鞭策,課堂才能活起來,才會有好的效果。因而我們要大力推進課堂改革,但改革不能只憑借一時的熱情,還需要配套的制度推進。通過調研,筆者認為課堂改革是治本,課堂督察是治標,有效推進課堂改革還需要抓好“兩個掛鉤”。
第一,抓好課堂改革與教師量化掛鉤。
一切改革都是為了打破舊東西,更好地發展。對于習慣舊東西的人,改革都是痛苦的,教師教學也不例外。沒有外在的打破機制,只靠內生的動力,教師覺悟再高,短時間也是很難改出效果的,只有一個外力強制推進,才會順利進行,這個外力就是教師量化。因為教師量化的結果事關教師的經濟利益和榮譽得失,每個教師都很重視,因而也是推進工作的牛鼻子,所以一定要把課改作為量化內容,對教師課改情況進行綜合評價,引導教師知難而進,勇于挑戰自我,積極推進課堂改革。
第二,抓好學生課堂表現與學生量化掛鉤。
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,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,分組很重要。一定要在充分調研和民主的基礎上分組,組內學生感情共鳴,凝聚力強,成績互補,小組很有榮譽感,很容易調動積極性,但沒有制度做保障,時間長了學生也會倦怠。如果和學生量化掛鉤,每次積極配合課堂教學,將會有量化分數表彰,就形成了長效機制。這種做法也給了教師更多發言權,積極引導教師參與班級治理,任課教師合力育人,也使班級學情分析會更有抓手,容易召開。具體做法可以每個教師本周各組綜合積分折算計入,也可班級全體教師民主評議計分,只要公平評價學生課堂表現,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就行,都是好辦法。(作者:韓東林,系河南省長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)